<noframes id="1zvfn">

<form id="1zvfn"></form>
<form id="1zvfn"><th id="1zvfn"><progress id="1zvfn"></progress></th></form>

<output id="1zvfn"></output>

      <address id="1zvfn"></address>
      <form id="1zvfn"><nobr id="1zvfn"><meter id="1zvfn"></meter></nobr></form>

      <address id="1zvfn"></address>
      • 當前位置:首頁
      • 觀點研究

      高國力:以智慧城市建設為抓手推進城市高質量發展

      來源:城市中國網 發布時間:2022-02-17 點擊次數:32918

      高國

      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城市發展的質量日益成為我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特別是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不斷成熟,智慧城市建設愈發成為解決城市發展中面臨問題、提升城市綜合服務效能的重要抓手。筆者認為,智慧城市建設就是發揮信息化對城鎮化的引領推動作用,通過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空間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以滿足居民生產生活需求為核心目標,打造智慧高效的城市運行管理、構建 配套完備的生產體系和多元普惠的民生服務,發展融 合創新的信息經濟、建立安全可控的防護體系,促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服務智慧化,從而提升城市的整 體運行效能和服務水平,增強居民安全感、舒適感、幸福感,推動城市高品位提升和高質量發展。

      一、智慧城市建設應注重目的、支撐和路徑三大重點

      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應著重推進整體性建設,提高城市整體資源的配置利用效率。相比于西方智慧城市側重于交通、能源等某一個方面的建設,我國的智慧城市建設多在綜合目標導向下進行,強調全面系統協同建設,更加注重城市經濟產業、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生態環境等多方面的提升。以智 慧城市建設提升城市發展質量,應著重把握好以下三個方面。

      以人為本、便民利民是根本目的。我國智慧城市建 設正處在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轉型期,智慧城市建 設就是要“改善人居環境,使人民群眾生活的更安心、更省心、更舒心”。智慧城市不是技術的堆砌,其核心是人,其建設需求源于人的認知,成果服務于人的需求, 創新升級源于人的知識創新,聚焦和解決居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運用新興科學技術手段,協調并統籌城市產業發展、運營管理、生態環境和公共服務,打造安居樂業的人居環境。

      軟硬件雙輪驅動是關鍵支撐。智慧城市是由完善 高效的信息基礎設施“硬環境”和不斷創新和改進的體 制機制“軟環境”共同支撐形成的城市生態體系?!坝箔h境”包括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硬件配置、軟件開發、接 口開發以及網絡建設等內容,是智慧城市建設的主骨 架;“軟環境”包括體制機制、管理手段、運營模式等制 度領域的創新,包括頂層設計和部門間協同機制、數據共享、處理和保護機制、政府公共服務業務流程規范化 制度、評價標準動態調整制度等,這些都是智慧城市建 設順利運行的保障和規范。

      分級分類、因地制宜是基礎路徑。從國內外經驗 看,智慧城市建設成效較好的城市都以發揮自身特色優勢或解決自身發展短板為切入點,推進智慧城市的建設。這就要求以各城市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為原則,根據不同城市的地理區位、歷史文化、資源稟賦、產業特色、信息化基礎等條件,因地制宜、找準定位,應用先進適用的信息技術,形成符合實際、各具特色的智慧城市發展模式。

      二、當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須突破技術、人才和資 金三大瓶頸制約

      近年來,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但也暴露出缺乏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體制機制創新滯后、網絡安全隱患和風險突出等問題。其中,技術滯后、人才匱乏、資金短缺已成為當前制約我國智慧城市建設 的三大重要瓶頸。

      一是關鍵核心技術有待突破。我國智慧城市建設 的技術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較大,且缺乏核心技術。一些關鍵技術處于與國際先進水平跟跑狀態,核心競爭力不足,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工業互聯網、云計算等領域在基礎性原創研究 方面差距明顯,基礎軟件、高端芯片、電子專用設備和 電子材料等核心信息技術缺乏。同時,我國大部分科技 企業還停留在較低水平的重復建設,“追熱點、重引進、弱創新”問題突出,解決核心問題的關鍵技術研發投入不足,整體技術水平有待提高。

      二是專業技術人才和復合型人才匱乏。據《中國 I CT 人才生態白皮書》  統計,2017 年我國信息技術產業人才總體需求缺口達 765 萬,預計到 2020 年將達 1246 萬,需求缺口的增速接近 20. 8%,超過行業 15% 增速的平均值,且七成的人才缺口將集中在與智慧城 市建設緊密相關的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 等新興領域。其中,涉及信息技術、城市規劃、人口發 展、公共管理、環境資源等多學科的復合型人才更為 匱乏。

      三是存在較大資金供求缺口。智慧城市建設表現 為“三分建設、七分維護”,具有項目建設周期長、資金 需求大、盈利難等特征,如不能實現融資模式和運營模式的突破,龐大的建設及后續維護資金需求將成為制 約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因素。當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 以政府財政資金和舉債投入為主,以社會資本通過 PPP 等模式投入為輔,據《新型智慧城市發展報告 (2017)》統計,在財政部 PPP 項目數據庫中,關于智慧 城市建設的項 目,政府付費占比超過 3 4 %,而且大多以政府購買服務為主,隨著中央對地方政府債務管理 的加強, 財政資金投入壓力加大,繼續舉債空間收窄,智慧城市建設面臨的資金缺口問題不容忽視。

      三、分類施策加快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和城市高質量發展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建立差異化標準和考核體系。當前我國提出開展智慧建設的城市數量超過 500 個,存在“一哄而起”的過熱現象和“千城一面、缺乏特色”“重項目、輕規劃”“重建設、輕應用”“重模仿、輕研發”等突出問題。建議加快出臺國家層面智慧城市建設的相關規劃文件,明確智慧城市發展目標、基本原則、建設重點、保障措施等,將各地智慧城市建設納入國家統一的規劃引導,加強頂層設計,協同推動。同時,針對各地區發展水平和信息化程度的差異性,按照“以評促建、以評促改”的思路,建立差異化的智慧城市建設標準及評估體系,分類指導推進智 慧城市建設。

      二是加強關鍵技術研發應用,重點解決城市發展 現實問題。瞄準全球智慧城市前沿領域和方向,協同 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優化科技創新環境,發揮政府在 創新平臺搭建上的引導作用,圍繞智慧城市建設需 要,加大研發投入,加強技術攻關及成果轉化。針對各 地智慧城市建設的特色需求,以提升城市功能、效率 和品位為目標,加大先進適用技術原始創新、集成創 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支持發展智慧城市專用技術協同創新聯盟。

      三是加強人才培養和使用,打造多元化、多層次人才支撐格局。創新人才培養、引進和激勵機制,實施智 慧城市人才培養和引進計劃,增強我國智慧城市建設人才儲備。結合智慧城市建設中企業和政府部門的實 際需求,進一步加強高校智慧城市相關學科建設、人才 素質教育和智慧城市復合型人才培養。加強智慧城市高端人才引進力度,落實智慧城市建設人才的各項激 勵政策。建立智慧城市人才庫,將所涉及到多學科專業 人才進行分類入庫,進行統一管理。加強智慧城市專業人才國際交流,引進來與走出去多種形式結合,提升人才的國際化和專業化水平。

      四是協調動員各類社會資本,保障智慧城市建設 和維護資金。強化“政府引導,社會參與”智慧城市建設 的主渠道作用,在不涉及國家和城市公共安全的領域,要大量引進社會資本參與建設。明晰政府、企業等合作方的主體責任,處理好安全與開放、盈利與公益等各方面利益,區分經營類項目和非經營類項目的差異特點,出臺差別化特色化引導扶持政策,創新優化項目運營 和盈利模式,積極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智慧城市建設。擴 大國際機構和境外資本參與智慧城市建設的力度,有效保障社會各類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高國力,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地所所長、研究員。李智,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地所城鎮發展室博士)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辦 ? 版權所有   京ICP備17015343號-3 |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9690號
      久久精品动漫一区二区无码
      <noframes id="1zvfn">

      <form id="1zvfn"></form>
      <form id="1zvfn"><th id="1zvfn"><progress id="1zvfn"></progress></th></form>

      <output id="1zvfn"></output>

          <address id="1zvfn"></address>
          <form id="1zvfn"><nobr id="1zvfn"><meter id="1zvfn"></meter></nobr></form>

          <address id="1zvfn"></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