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首頁
- 中心動態
城市中心第十期“名家大講堂”開講 聚焦食物安全、農業現代化與鄉村振興



9月13日下午,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以下簡稱“城市中心”)舉辦第十期“名家大講堂”活動,邀請國家發展改革委原黨組成員、副主任杜鷹同志,以“食物安全、農業現代化與鄉村振興”為題進行主題講座。
確保國家食物安全與構建農業新發展格局
杜鷹在講座中指出,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年以來,國內食物消費結構、產需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在口糧及谷物始終保持較高自給率的同時,蛋白類食物缺口持續擴大,食物自給率不斷下降。于此背景之下,國家糧食安全被賦予了全新的含義,食物安全問題變得愈來愈重要。
要確保國家食物安全,就要明確戰略目標、底線,以及戰略思路。杜鷹強調,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我們要利用‘兩個市場’,但必須有一個安全線,要明確重要能源資源國內生產自給的戰略底線”,這句話同樣適用于食物供給。因此,確保食物安全的基本戰略思路應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方針,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小農生產與農業現代化
在農業現代化方面,杜鷹指出應充分理解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現實約束。首先,小農戶供給結構不利于引入現代生產要素,不利于農業生產標準化、市場化,也不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其次,“人多地少水更少”的資源稟賦對中國農業技術路線和產業結構選擇具有決定性影響。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推進,農產品成本加速上升,我國農業正在進入高成本階段,這正是導致食物自給率下降的更深層次原因。如何降本增效成為了中國農業高質量發展和實現現代化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
與此同時,近年來我國農業領域也出現了諸如農業物質基礎和裝備條件顯著改善、農業產業結構和布局優化、新要素/新技術/新業態/新功能加速進入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大量涌現、農業與非農產業勞動生產率差距呈縮小趨勢等重要階段性變化,從積極方面昭示著中國農業現代化前景值得關注。
因此,杜鷹指出,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要從國情、農情出發,走我國自己的道路。第一,要正確處理糧食安全與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的關系。第二,要堅持走分區分類突破的農業現代化之路。第三,要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第四,要努力實現農業技術突破。第五,要強化和完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
關于鄉村振興的幾個問題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要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首先要充分認識鄉村振興的必要性與重要性。目前,我國“三農”工作依然在很多方面面臨著一些突出問題,但農業始終是我國現代化的基石,其重要性不會因為在三產中的比重下降而弱化。鄉村有著區別于城市的根本功能,包括提供農產品、提供生態產品、傳承中國傳統農耕文化。杜鷹表示,提振這三大功能正是鄉村振興的本質。
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20字方針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杜鷹認為,產業振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他對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的路徑有四條看法:第一,要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動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這是振興鄉村產業的基礎,也是衡量鄉村產業振興成效的重要標識。第二,要聚焦特定農產品,著力打造農業產業鏈,開發以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為特點的產業模式。第三,要以拓展農業多功能作為鄉村產業的全新增長點。第四,要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為鄉村的產業振興增添新動能。
杜鷹表示,在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首先,既需要鼓勵工商資本下鄉,更需要處理好龍頭企業、集體和農民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形成緊湊型利益聯結機制。其次,要用改革的辦法破解“人地錢”要素瓶頸制約,這就要求地方強化人才支撐,建立城鄉人才雙向流動機制;落實用地保障,調整完善相關政策,把鄉村低效、閑置建設用地盤活;增加資金供給,在創新金融支持的同時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第三,需要注意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守住不發生系統性返貧的底線,做好脫貧幫扶政策與鄉村振興政策的銜接。
講座結束后,杜鷹主任回答了中心研究人員的提問,與大家進行了熱烈交流。
城市中心主任高國力主持活動并做總結發言,指出本次講座站在歷史維度對整個三農問題的演變、新的特征及未來趨勢進行了多層次立體化的敘述;闡明了下一步值得研究和關注的重大問題,明確了今后開展科研工作、業務活動的要求。中心人員要學習這種嚴謹治學態度,進一步做好對委及地方的服務工作,推動中心向專業化高端智庫的目標努力。
邱愛軍副主任、沈遲副主任和中心相關干部職工參加了本次活動。